7月15 – 16日,由哥伦比亚和南非共同主办的海牙集团首次部长级会议在波哥大举行。32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多位联合国组织专员参与其中,会议的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法律和外交举措,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非法占领。
海牙集团执行秘书长内卢特拉表示,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终结以色列的有罪不罚,并斩断同谋的绳索。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称,此次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将从单纯谴责以色列军事行动,转向采取实际行动。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海牙集团并非凭空出现,它最初由南非和哥伦比亚牵头组建。早在今年1月,该组织就通过了3项行动推动制裁以色列,包括遵守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的逮捕令;拒绝向以色列供应武器;拒绝与以色列军事工业有关的船只停靠其港口。如今,海牙集团的支持国不断增加,像阿尔及利亚、巴西、西班牙、印度尼西亚、卡塔尔等国家,都加入到支持阵营中。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尼斯出席了此次会议,她不久前刚遭到美国制裁。但阿尔巴尼斯毫不畏惧,称赞此次会议是“过去20个月来最重大的政治进展”。她在波哥大回应美国制裁时称,这些攻击不是针对她个人,而是对所有捍卫国际正义与自由者的警告,但大家绝不能沉默。
从会议目标和参与国的行动来看,国际社会对以色列长期占领巴勒斯坦的行为,已经忍无可忍。海牙集团试图构建一个国际合作框架,利用国际法和外交压力,来约束以色列的行为。但问题在于,以色列是否会在意这些国际压力,尤其是在美国支持的情况下。
在海牙集团会议召开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6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做出了一个震惊国际社会的举动:突袭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国防部大楼。现场画面显示,叙利亚国防部大楼至少被4枚导弹击中,大楼钢筋混凝土块被炸飞,现场顿时浓烟滚滚。除了国防部大楼,以色列空军的袭击几乎覆盖了叙利亚临时政府领导人朱拉尼位于大马士革的所有政府机构,就连总统府也未能幸免。
驻扎中东地区的美军(资料图)
据当地媒体披露,朱拉尼本人靠着总统府坚固的地下掩体才幸免于难。以色列这次行动可谓明目张胆,是在顶着32个国家的不满和声讨下完成的。这种公然无视国际社会声音的行为,充分显示出以色列有恃无恐的态度。
以色列此番空袭叙利亚,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近期,叙利亚南部苏韦达省的局势成为导火索。朱拉尼领导的叙利亚临时政府在得到美西方国家支持后,野心膨胀,挥师南下进攻以色列支持的德鲁兹政权控制的苏韦达省,与当地德鲁兹武装发生冲突。以色列一直将德鲁兹势力视为在叙利亚的重要利益点,眼看自己扶持的势力面临被打击的局面,内塔尼亚胡政府果断介入战局。
在整个事件中,美国的态度和角色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地区一直扮演着以色列坚定支持者的角色。无论是军事援助、政治支持还是外交庇护,美国都给予以色列极大的帮助。也正是因为有美国的撑腰,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压力面前,常常表现得有恃无恐。
就拿这次海牙集团会议来说,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反对以色列的行动,但它一直以来对以色列的偏袒,让许多国家感到不满。美国在中东的立场,更多是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包括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维持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应对地缘政治竞争等。而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能够帮助美国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但美国的这种支持,也让其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迎合国内犹太游说集团,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继续支持以色列;另一方面,以色列的激进军事行动,不断破坏地区稳定,让美国在中东其他国家面前失分严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16日表示,已经和叙利亚冲突各方进行了接触,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的介入似乎未能阻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也未能缓解地区紧张局势。
鲁比奥(资料图)
从目前形势来看,中东局势正朝着更加复杂和危险的方向发展。海牙集团32国联合声讨以色列,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行为的不满和抵制,但这能否真正约束以色列的行动,还存在很大疑问。以色列在空袭叙利亚后,并没有表现出退缩的迹象,其强硬态度可能会引发更多报复行动。
在地区层面,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也对以色列的袭击表示强烈谴责。这表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经引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感。如果以色列继续一意孤行,不排除阿拉伯国家采取更加强硬的联合行动,来对抗以色列。
此外,以色列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加沙战事持续,且面临多条战线上的挑战,以色列国防军急需征召新兵。但以议会外交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埃德尔斯坦提出的征兵法案,却引发了极端正统派政党的强烈不满。极端正统派政党圣经犹太教联盟党甚至宣布退出执政联盟,另一个极端正统派政党沙斯党也发出威胁,可能退出。这使得内塔尼亚胡领导的政府在议会中的席位岌岌可危,国内政治分裂加剧。